LH7A7743.jpg

故宮博物院位於台北市士林至善路二段,中國宮殿式的建築於1965年落成,一至三

樓為展覽陳列空間,四樓的三希堂則為供遊客休憩的茶座。

 

LH7A7757.jpg

博物院除了收藏的展品珍貴稀有之外,更提供中、英、法、德、日、西、國語

言的專業導覽,是外國遊客遊時的勝地

 

LH7A7771.jpg

博物院典藏的展品大致分器、陶瓷器、書畫圖書典籍、工品和

 

LH7A7765.jpg

 

LH7A7730.jpg

故宮博物院擁有全世界最豐富多樣的中華藝術寶藏,藏品年代主要為宋、元、明、清四

朝,幾乎涵蓋了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收藏品數量更高達65萬多件,因此贏得中華文化寶

庫的美名。

 

LH7A7996.jpg

品是故博物院的最大特色,玉器如著名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等共有11445件藏

品,此外有漆器、玻璃、金器及紙硯等共7605件藏品

 

LH7A7794.jpg

故宮博物院常態展示的翠玉白菜是巧雕工藝中的經典代表作,創作者巧妙利用玉石的天

然色澤雕刻出白菜與昆蟲唯妙唯肖的形態,因造型可愛親民,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故

與肉形石和毛公鼎合稱為民間版的故宮三寶。

 

LH7A7783.jpg

翠玉白菜原本放在珐瑯花盆的靈芝造型基座上,安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中,據傳是瑾妃

的嫁妝。此件翠玉雕刻一體成形,巧妙運用玉石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青綠色菜葉與白色葉

柄,藉以象徵女子身家清白;菜葉上還雕有兩隻一大一小的昆蟲,大者為蟈蟈,小的則

是蝗蟲,蝗蟲乃寓意多子多孫、繁盛不絕貌。

 

LH7A7813.jpg

翠玉白菜與肉形石、清明上河圖和毛公鼎等都是故宮博物

院最廣為人知名的人氣文物,故宮博物院所發售的許多紀

念品都是以翠玉白菜作為發想主題。

 

LH7A7786.jpg

清 翠玉白菜

 

LH7A7788.jpg

清 翠玉白菜

 

LH7A7830.jpg

肉形石經常與翠玉白菜搭配展出,是故宮博物院另一件著名的巧雕工藝精品。

 

LH7A7835.jpg

清 肉形石

肉形石創作者巧思發想,利用玉髓類碧石深褐、淺褐交錯的天然紋理進行雕琢,在

石頂部表面鑽出許多模擬豬皮的細毛孔,並以「俏色」處理,染出滷後豬皮的色澤來,

造就出一塊看似以細火慢軟嫩Q彈、入口即化,幾可亂真的東坡肉。

 

LH7A7826.jpg

肉形石的擬態工法十分逼真,看起來肥滋滋的油花與豬皮,搭配滷得剛好入色的瘦肉,

看起來相當可口。充分展露創作者量材就質的精妙,看後不禁令人讚嘆莞爾

 

LH7A8003.jpg

玉器

 

LH7A8004.jpg

玉器

 

LH7A7847.jpg

山東龍山文化晚期 玉圭  紅山文化晚期 勾雲形佩

 

LH7A7851.jpg

西漢晚期至東漢 玉辟邪

 

LH7A7854.jpg

西漢早期 龍鳳紋玉角形杯

 

LH7A7856.jpg

明晚期至清前期 糖玉蟠螭觥

 

LH7A7860.jpg

清 乾隆 信天主人 玉印

 

LH7A7862.jpg

清中期 白玉錦荔枝

錦荔枝乃苦瓜的別名

 

LH7A7871.jpg

清中期 玉雲龍仙鶴形瓶

 

LH7A7874.jpg

清 道光 玉子算盤

 

LH7A7909.jpg

清 鼻煙壺

「士拿乎清宮鼻煙壺的時尚風潮」特展

 

LH7A7911.jpg

清 鼻煙壺

鼻煙的英文名是snuff,音譯為「士拿乎」,起源於南美洲印地安人16世紀傳入歐洲,

17世紀後半葉經由傳教士傳入中國。鼻煙是一種以發酵煙葉細末,加入花卉等香料調成

的藥用散粉,不需燃燒,直接將粉末吸入鼻中,沁香嗆鼻,可提神醒腦、治頭眩、開鼻

西洋用盒盛裝鼻煙,清代宮廷將其改良成廣腹小口帶匙蓋的鼻煙壺,蔚為當時的時尚風

。從早期的各色玻璃、各種礦石牙角的雕刻、再到金屬胎畫琺瑯以及玻璃胎畫琺瑯、

瓷胎、甚至模製葫蘆工藝,後來更發展出專屬的內繪技法,囊括各種製作工藝於方寸之

間的小瓶

 

LH7A7989.jpg

博物院青器展品著名的有毛公鼎、散氏和宗周

 

LH7A7879.jpg

戰國 鷹嘴提梁壺

 

LH7A7884.jpg

西周晚期 鳧叔匜 水器

 

LH7A7888.jpg

南宋至明 錯金銀提梁盉

 

LH7A7894.jpg

戰國中期 嵌孔雀石綠松石犧尊 酒器

 

LH7A7896.jpg

春秋早期 芮公壺

 

LH7A7921.jpg

商晚期 乳丁紋羊首罍 酒器 禮器

 

LH7A7933.jpg

西周晚期 人足獸鋬匜 水器 禮器

 

LH7A7939.jpg

西周早期 雙龍紋簋 食器 禮器

 

LH7A7941.jpg

西周早期 祖乙尊

某人為其祖父乙鑄作的祭器

 

LH7A7944.jpg

西周早期 素勺 召卣 酒器

 

LH7A7973.jpg

 

LH7A7972.jpg

西周晚期 毛公鼎

毛公鼎大口圓腹,口沿有一道重環紋飾,上有兩隻大耳,腹下三隻獸蹄形足,是西周宣

王年間所鑄造的青銅鼎,腹內刻有500字金文,字數是全世界鑄銘青銅器中最多者。行

文華美且古奧艱深,乃西周散文代表作,其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故有晚清「四大

國寶」、「青銅三寶」、「海內三寶」、民間「故宮三寶」之譽。

 

LH7A7963.jpg

西周晚期 毛公鼎

毛公鼎腹內金文中提到周宣王在位初期,想要振興朝政,遂

命叔父毛公瘖處理國家大小事務,又命毛公一族擔任禁衛軍

,保衛王家,並賜酒食、輿服、兵器。毛公感念周王,於是

鑄鼎紀事,由子孫永寶永享。

 

40-1 西周晚期 毛公鼎.jpg

西周晚期 毛公鼎

毛公鼎腹內刻有500字金文,字數是全世界鑄銘青銅器中最

多者。行文華美且古奧艱深,乃西周散文代表作。

 

LH7A7979.jpg

西周晚期 宗周鐘

宗周鐘呈標準的合瓦式造型,整個鐘身裝飾36枚高起的乳突,下半部則裝飾吐舌夔龍紋

。銘文就鑄於乳突中間的鉦部及鼓部,共123字,是商周時期的青銅鐘中,銘文最長者。

其內容記載,西周厲王時,位於今日湖北漢水以南的服子侵犯周的領土,厲王為了捍衛

文王及武王辛勤創建的疆土,便親自帶兵征伐,直逼服子都城。服子的君王見大勢已去

,遂派遣使者迎接厲王以示臣服。當時南方及東方的26個小國見狀,也群起稱臣朝見。

厲王為了感謝天帝及神明的保祐,特別製作了這件「宗周寶鐘」,祈禱先王們賜福後代

子孫,永保國泰民安。

 

LH7A8016.jpg

博物院陶瓷器展品以宋代五大名瓷器、明代官瓷器和清宮舊藏瓷器大宗,著

名的康雍乾三朝琅彩瓷器即代表

 

LH7A8014.jpg

唐 灰陶加彩仕女俑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之一,經濟文化繁榮豐盛

,厚葬蔚為風氣,許多唐代的墓穴中有大量華麗多彩的陶

俑陪葬灰陶加彩仕女俑展現了當時上流社會仕女時興留

髮髻,穿寬鬆衣物及尖頭鞋,以及追求豐滿的風

 

LH7A8018.jpg

新石器時代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雙耳波濤紋彩陶罐

 

LH7A8022.jpg

西漢 黑陶繭式壺

黑陶繭式壺系蠶繭造型供貯酒用之黑陶壺面飾以多組平行線紋,行間刻有乾隆皇

帝所賦之詩文。

 

LH7A8031.jpg

唐 三彩馬球仕女俑

勁裝女子跨騎於馬上,側轉身且頭微前傾,左手勒韁繩,右手握馬球桿,似蓄勢待發。

唐代婦女崇尚健美,喜愛穿著翻領窄袖的胡衫與軟靴,裝束輕便地從事各種馬上活動。

波斯的馬球,就很受唐代上層社會的喜愛。

 

LH7A8038.jpg

西漢 灰陶加彩陶男

 

LH7A8047.jpg

西漢 彩繪陶豬

 

LH7A8178.jpg

瓷器展示

 

LH7A8069.jpg

瓷器展示

 

LH7A8059.jpg

清 康熙 琺瑯彩黃地牡丹碗

 

LH7A8071.jpg

北宋 定窯 白瓷龍口執壺

 

LH7A8076.jpg

北宋 定窯 白瓷嬰兒枕

談到定窯白磁,最常被提及的就是嬰兒枕了,共有三件相似的嬰兒枕作品傳世,其中兩

件藏於台北故宮,一件藏於北京故宮。本件嬰兒枕男童雙眼圓睜、口齒微張,神情天

真可愛。其底部是三個嬰兒枕中,唯一刻有乾隆皇帝御製詩銘者,詩曰:北宋出精陶,

曲肱代枕高,錦綳圍處妥,繡榻臥還牢。彼此同一夢,蝶莊且自豪,警眠常送響,底用

擲籤勞。並有「會心不遠」、「德充符」二鈐印。

 

LH7A8082.jpg

北宋 定窯 白瓷蓮瓣碗

 

LH7A8088.jpg

北宋 汝窯 青瓷碟 「丙」字銘 青瓷洗 青瓷膽瓶

 

LH7A8100.jpg

宋 定窯 黑釉鷓鴣斑碗

 

LH7A8107.jpg

明 洪武 釉裏紅牡丹紋碗

 

LH7A8114.jpg

明 永樂 紅釉暗花雙龍戲珠紋高足碗 青花花蝶紋玉壺春瓶

 

LH7A8123.jpg

明 嘉靖 青花嬰戲圖蓋罐

 

LH7A8127.jpg

明 永樂 青花花卉紋鏤空花薰

青花花卉紋鏤空花薰又可作為香薰,其造型典雅優美,從中

分為上、下兩部分。香氣可由上半部的鏤空處緩緩釋出,美

觀實用的設計極富巧思。這是目前唯一存世的明代初年花薰

 

LH7A8133.jpg

明 成化 釉裏紅三魚紋碗

 

LH7A8137.jpg

明 永樂至宣德 青花雲龍紋天球瓶

 

LH7A8140.jpg

明 萬曆 青花五彩百鹿尊

 

LH7A8148.jpg

清 太平有象瓷尊

大象和寶瓶共呈太平有象寓意

 

LH7A8166.jpg

清 康熙 青花百壽紋盤口瓶

 

LH7A8168.jpg

清 康熙 五彩鏤空香薰

 

LH7A8201.jpg

清 嘉慶 青花九龍紋瓶

 

LH7A8209.jpg

清 光緒 洋彩湖綠地花鳥紋蓋盒

 

LH7A8212.jpg

清 光緒 粉彩百蝶紋瓶

 

LH7A8228.jpg

清 乾隆 琺瑯彩西洋人物圖葫蘆瓶

 

LH7A8236.jpg

清 乾隆 粉彩久安圖雙連蓋罐

 

LH7A8242.jpg

清 乾隆 青花雲龍五孔環耳花插

 

LH7A8248.jpg

清 嘉慶 粉彩番蓮紋包袱式瓶

 

LH7A8252.jpg

清 乾隆 粉彩鏤空雲龍紋轉心冠架

結合帽架與薰爐於一體的設計,當帽子放在帽架上時,帽架

頂端的薰可以同薰香帽子

 

LH7A8258.jpg

清 乾隆 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

瓶腹分內外兩層套瓶,內層施淺青湖綠色釉表現湖水般的背

景,再以粉彩畫上金魚、水草及落花。外瓶腹部上作四鏤空

開光,賞玩者可托握外瓶,再轉動瓶頸,透過外瓶開光看到

內瓶所繪之金魚悠游環繞其間,彷彿走馬燈一般,故名轉心

 

LH7A8375.jpg

清 乾隆 洋彩漁村行樂圖轉足碗 洋彩錦上添花玲瓏套瓶

 

LH7A8386.jpg

清 乾隆 洋彩漁村行樂圖轉足碗

一般碗的底部都有一個與桌面接的高台,那部位在陶瓷術語稱為「圈足」。而器

身可以在圈足上旋的碗是為轉足碗。

 

LH7A8390.jpg

清 乾隆 洋彩山水人物觀音瓶

 

LH7A8410.jpg

清 乾隆 琺瑯彩課子圖碟

課子圖系指以課教下一代為主題的畫作

 

LH7A8291.jpg

博物院書畫藏品共9120件,著名的展品有郭熙《早春》、范谿山行旅

蘇軾《寒食帖》等

 

LH7A8294.jpg

清 何紹基 行書七言聯

卷石為山猶磊砢 微風遇水亦波瀾

 

LH7A8296.jpg

清 黃易 隸書五言聯

書鏡照千古 筆華開四時

 

LH7A8418.jpg

宋 黃庭堅 書李白詩

 

LH7A8426.jpg

宋 黃庭堅 書李白詩

 

LH7A8301.jpg

宋 黃庭堅 書李白詩

 

范寬谿山行旅〉、郭熙早春圖李唐壑松〉一向有故宮博物院鎮院三

美譽。這三件巨幅立軸,代表了北宋「巨碑式」山水畫的典範。是畫家透過對自

然的觀察體悟,重新組構而成的理想山水典型。由畫上紀年推算,年代最近的壑松

,距今已897年,早春圖〉距今達949谿山行旅雖然沒有紀年,但年份

更已超過千年矣。

 

85-1 李唐 萬壑松風.jpg

北宋 李唐 萬壑松風 局部

壑松北宋家李唐所畫軸,李唐刻意縮

小山峰的比例反而放大近景的樹石比例。想來,這樣的視

角更能讓人融入其畫中境界認為畫風華為

其大成之山水畫作。

 

85-2 范寬 谿山行旅.jpg

北宋 范寬 谿山行旅 局部

〈谿山行旅〉北宋畫家范寬的作品,使用絲質的絹作為畫

布,以淡的色彩精的描繪旅人和驢隊,於壯闊的山中行

旅之姿態。范寬心地勾勒山川流水,以密密麻麻的點畫筆

觸呈現高山岩石的立體感,即便尺寸小的人物、馬匹亦能

繪得活〈谿山行旅〉唯一傳世的真

譽為中國山水畫裡最高的一座山」,明代董其昌評價〈谿

山行旅〉「宋第一」。

 

85-3 郭熙 早春圖.jpg

北宋 郭熙 早春圖 局部

早春圖北宋畫家郭熙存世最經典山水巨作描寫初

春時節,高山植被逐漸復甦的景象

 

LH7A8288.jpg

清 丁觀鵬 太平春市圖

丁觀鵬是雍正、乾隆時期的畫院高手,與唐岱、郎世寧、張宗蒼、金廷標齊名,得乾隆

黃帝賞識,在宮廷畫院五十年左右,作品近二百件。

太平春市圖描繪新春市集的熱鬧景象,除了各式攤販,也有挑擔沿街叫賣的貨郎。畫得

非長生動而逼真,堪稱是清代貨郎圖的代表作。

 

LH7A8272.jpg

清 丁觀鵬 太平春市圖

一名貨郎挑著高肩扁擔串連兩個圓型食盒,一端架著板子,上面放滿承裝各式鮮果及

物的碗盤,在熱鬧的新春市集沿街叫賣。松樹下文士席坐品茶閒聊,朱漆托盤內置有紫

砂大壺與青花碗,盛裝泉水則用綠地花卉大壺。

 

LH7A8280.jpg

清 丁觀鵬 太平春市圖

新春市集中的瞎眼算命人,耍猴戲的表演藝人,以及好奇圍觀猴子的兒童們。

 

LH7A8285.jpg

清 丁觀鵬 太平春市圖

挑擔賣鮮果的攤販,打太平鼓、跑旱船的藝人及圍觀的民眾,賣鳥的挑攤。

 

LH7A8339.jpg

清 沈源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原為北宋張擇端的作品,長528公分、寬24.8公分,現藏於北平故宮博物院

。描繪春天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繁華熱鬧的景象,畫中人物衣著神情各

異,構圖疏密有致,富節奏和韻律感,尤其對各種形態的幾何正確描繪使其享有盛名。

 

LH7A8309.jpg

清 沈源 清明上河圖

歷代臨摹清明上河圖的版本甚多,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八件,其中以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最著名,此卷由清宮畫院的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位畫家,參照各朝版本

,集各家所長,加上明清時期的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娛樂活動,增加戲劇、特技

、猴戲、擂臺等豐富的情節,畫中人物更增加到4,000多人,於西元1736年合力完成。

 

LH7A8311.jpg

清 沈源 清明上河圖

沈源善畫佛像並工山水畫,乾隆時供奉內廷。沈源清明上河圖的構圖與清院本清明上

河圖幾乎相同但以水墨為主只用赭色稍加鉤染別有一番清新淡雅的風味。沈源用

筆熟練,橋樑、屋宇、人物等描繪得極精細工整,堪稱清代畫院之佳作。

 

LH7A8313.jpg

清 沈源 清明上河圖

 

LH7A8348.jpg

清 沈源 清明上河圖

 

LH7A8342.jpg

清 沈源 清明上河圖

 

LH7A8324.jpg

清 沈源 清明上河圖

 

LH7A8363.jpg

 

LH7A8365.jpg

傳 宋 蘇漢臣 貨郎圖

貨郎和其助手推著獨輪車,上面載著琳琅滿目的貨品,玩具、樂器、香袋掛飾、日用雜

貨等一應俱全。穿著華麗,配戴著各式長命鎖和玉佩的孩童們,雀躍地圍攏過來,有拿

銅錢的、掉鞋子的、還有搶奪玩具,互不相讓的,畫面顯得好不熱鬧!

 

LH7A8429.jpg

明 青銅鎏金抱子觀音菩薩坐像

博物院的文物是包含藏佛教與薩滿教的法器、祭器等。

 

LH7A8431.jpg

明 青銅鎏金觀音菩薩坐像

 

LH7A8434.jpg

明 青銅鎏金南天王立像

 

LH7A8437.jpg

北魏 青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

 

LH7A8454.jpg

桃紅珊瑚 形成約五百多年

 

LH7A8457.jpg

清 雕象牙透花人物套球

此鏤空套球共有十八層,可玲瓏活動。依雕製技巧與風格研

判,這件作品應出自清代中期以後廣東牙雕工匠之手。清代

南派牙雕工藝之連鍊,活紋、牙絲編綴與複層象牙球等,在

北京內廷又有「仙工」美稱。

 

LH7A8503.jpg

清 雕象牙透花人物套球

 

LH7A8494.jpg

清 鏤雕象牙雲龍紋套球

此件象牙套球,直徑約十二公分,表面以高浮雕刻飛龍穿梭於祥雲間,內部則雕刻各式

鏤空精緻的錦地紋,共二十三層,每層皆可轉動自如。

 

LH7A8467.jpg

清 鏤雕象牙雲龍紋套球

 

LH7A8474.jpg

清 雕犀角螭

 

LH7A8481.jpg

清 雕犀角雲龍

 

LH7A8484.jpg

清 雕黃楊木鏤空瓜瓞筆筒

瓜瓞比喻子孫繁盛

 

LH7A8486.jpg

清 三多如意

以佛手諧音福以桃子寓意壽以石榴暗喻多子,表現多福、多壽、多子的寓意。

 

LH7A8515.jpg

明 掐絲琺瑯葡萄紋壺

器型頗具回教世界風格

 

113.jpg

清 龍藏經

《龍藏經》係清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皇帝奉祖母孝莊太皇太后之命修造。光是

的喇嘛就多一七一名,期間更因把北方的金箔用而必須到南方採買。動用了龐大

人力、物資及經費,歷時二年,終成極盡華麗的佛教鉅構,供奉於慈寧宮花園

佛堂咸若館殿內。

 

114.jpg

清 龍藏經

《龍藏經》全帙共108函,5萬多葉經文。在特製的磁青箋紙上以泥金書寫藏文經文,泥

金成色飽滿,藏文書體端正,上、下內經護板共有756尊諸佛彩繪,法相莊嚴華麗,周

圍綴飾各式鑲嵌珠寶,其上覆以黃、紅、綠、藍、白五色絲繡經簾。每函經葉、經板外

以三層經衣包裹,五色經繩捆紮,最外層用黃棉袍袱保護經函。裝幀考究精美,極富皇

家氣派。

 

115.jpg

清 龍藏經

《龍藏經》內容包括秘密、般若、寶積、華嚴、諸經及戒律六大部,是總集釋迦牟尼一

生所說「教法」和所制「戒律」的藏文譯本。

 

116.jpg

清 龍藏經

夠親眼看見《龍藏經》的人可得七世福報,言其珍貴而法喜充滿

 

117.jpg

明 大方廣佛華嚴經泥金寫本

華嚴經》全名《大方華嚴經》,據稱是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成道後,在禪定中

為文殊、普賢等菩薩顯現無盡法界時所宣

 

118.jpg

明 大方廣佛華嚴經泥金寫本

華嚴經》全名《大方華嚴經》,被認為是佛教中最浩瀚博的世界觀介

 

119.jpg

明 大方廣佛華嚴經泥金寫本

 

120.jpg

明 妙法蓮華經寫本

《法華經》全名《妙法蓮華經》

 

121.jpg

明 妙法蓮華經寫本

《法華經》全名《妙法蓮華經》,以蓮花(蓮華)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潔白、清

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沐萍 的頭像
    沐萍

    行攝匆匆

    沐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