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美術館位在中山北路三段,於1983年成立。該館地上、地下各三層,別具現代
感的白色疊狀方型建築物由臺灣建築師高而潘所設計,巧妙地融入華人四合院概念,以
懸臂飛廊形式,將傳統建築的斗拱元素堆砌為「井」字形主體架構,以井寓意美術館為
文化之泉源活水。
台北市立美術館整體建築形塑為造型洗鍊、形式宏偉、量體輕盈、具文人氣韻及與庭園
景觀相結合之優美建築。占地約6000餘坪,總計有26個室內展覽室、12個雕塑中庭,
是台灣第一座以展覽現代藝術為主的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大廳明亮開闊,挑高約九米。
窗外
塩田千春 顫動的靈魂 是以柏林為據點,活躍於世界舞台的日本藝術家塩田千春迄今規
模最大的個展。展品共計一百多件,除了大型裝置藝術之外,也包括雕塑、行為藝術錄
像、攝影、素描及舞台設計圖稿等,橫跨其二十五年的藝術生涯。其中,由紅線或黑線
交纏而成,鋪天蓋地貫穿整個空間的大型裝置藝術,可以說是塩田千春最具代表性的系
列作品。千絲萬縷勾勒出無以計數的線條,隱喻各式各樣的事物與錯綜複雜的連結。這
些作品的底蘊,來自藝術家始終關注的生與死,以及一個根本的提問:我們生命中究竟
要追求什麼,又要去向何處?
去向何方?
Where Are We Going?
2017 / 2021
白毛線、鐵絲、繩子
不確定的旅程
Uncertain Journey
2016 / 2021
金屬框 、紅毛線
線彼此糾纏 、交織 、斷裂 、拆解 。 它們總是映照出我內心世界的一角 , 彷彿在表現
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關係狀態 。
內與外
Inside — Outside
2008 / 2021
舊木製窗
即便在柏林圍牆倒塌三十年後的現在,這個城市仍然持續不斷的蛻變,每天都有不同的
面貌。當我凝視著被丟棄在柏林建築工地上的窗戶時,不禁思及東西兩德分開二十八年
的歷史,想到這些擁有相同國籍、說著相同語言的居民:他們如何看待柏林的生活,又
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度日。
時空的反射
Reflection of Space and Time
2018
白洋裝、鏡子、金屬框、Alcantara黑線
人類肌膚是我們的第一層皮,衣物則是第二層。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人類的居住環境
——那些包圍著我們身體的牆、門、窗,豈不成了我們的第三層皮?
靜默中
In Silence
2002 / 2021
燒焦鋼琴、燒焦椅、Alcantara黑線
九歲時,我家隔壁發生了一場火災。翌日,一台鋼琴孤零零的出現在屋外,全身燒到焦
黑,看起來卻美麗更勝以往。一種無可言喻的靜默壟罩著我,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只要
一聞到窗外飄來的燒焦味, 我就會感到自己的聲音變得模糊抑鬱。 有些事物深深埋入我
的心底,有些則無論多麼努力嘗試,也難以物質或語言的形式捕捉其樣貌。但它們卻是
沒有形體的存在,一如靈魂。越想著它們,它們的聲音就越從心底消失,其存在也越發
清晰而確實。
繫著微小記憶
Connecting Small Memories
2019 / 2021
複合媒材
外在化的身體
Out of My Body
2019 / 2021
牛皮 、青銅
身與心變得支離破碎,而我再也止不住這些無法駕馭的情感。我將身體四散攤放,和它
們在心裡對話。把身體連結到紅線上,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好像終於理解。表達出這
些情感,並賦予它們形體,這麼做總會同時摧毀了靈魂。
集聚—找尋目的地
Accumulation — Searching for the Destination
2014 / 2021
行李箱、馬達、紅繩
人們離鄉背井只因心中有著想要前往的所在。由於生活周遭充滿了各國人士,常會一時
之間忘記我來自日本,及至看見鏡子裡的倒影,才猛然發現我是黑頭髮與黑眼珠的亞洲
人。漂泊得越遠,融入得越多,就越能到達一個可以深刻凝望自身的境地,以一種全新
的目光。看著堆起如小山的行李箱,眼前浮現的是它們背後的人們所過的生活。他們為
何遠離家園,尋找他方?又為何踏出這段旅程?我遙想著他們在啟程出發的那一天清晨
裡心中所懷抱的感受。
變形中 傅雅雯個展
裝置藝術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