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jpg

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位於北投稻香里的貴子坑屬於台北地區最古老地層的五指山層,蘊藏豐富的瓷土礦和石

英砂,俗稱「北投土」,是製造陶瓷及玻璃的原料。清朝晚期,就已經有商人在此開採

礦土。民國前15年,日本人松本龜太郎來到北投,設立「北投陶器所」,燒製各種日式

陶瓷餐具,為「北投燒」的先驅人物。民國12年,日本人賀本庄三郎也前來北投設立「

大屯山製陶所」,所生產的「大屯燒」與「北投燒」齊名。光復後,北投製造陶瓷的產

業規模更大。貴子坑持續開採礦土,因長期過度開採,造成境破壞導致水土保持失

衡,每逢大雨就形成土石流災情,故地人稱為「鬼子坑」,後因名稱不雅而取其諧

音改稱為「貴子坑」。

 

2.jpg

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民國66年,薇拉颱風來襲,貴子坑溪下游災情慘重,因此台北市政府組成貴子坑整治小

組,嚴禁開採礦土,並計畫加以整治。民國78年起進行細部規劃,完成子坑水土保持

教學園區有地質觀察木、露營場山步道施,貴子坑親山步道便是台北

市政府所建置的第一條親山步道。來到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除了能一睹子坑的

特殊地,依山傍水的境也成為親子同、露近大自然的好去

 

3_p.jpg

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入口廣場

 

4.jpg

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解說教室

 

5.jpg

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情人湖畔的美得像一幅山水

 

6.jpg

情人湖畔設有愛心造型石椅供遊客休憩

 

7.jpg

後面那岩壁就是台北地區最古老地層的五指山層

 

8.jpg

昔日採礦的遺跡

情人湖畔後面,聳立的陡峭山壁上裸露的灰白色礦石,正是昔日採礦的遺跡。這岩層是

台北地區最古老地層的五指山層,約於西元前3000萬年至2400萬年前形成。原本位於

底層,後來受造山運動推擠,產生大褶曲而突出地表。

 

9.jpg

飛來生態池中覓食的白鷺鷥

 

10.jpg

情人湖畔的落羽松紅了

 

11.jpg

山水怡情

 

12.jpg

落羽松冬之風采

 

13.jpg

休憩涼亭

 

14.jpg

造型獨特的休憩涼亭

 

15.jpg

子坑山步道入口

子坑山步道入口,就位於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入口旁,步道沿著水磨坑溪旁往

上游走,可繞一圈從貴子坑露營場的入口下山, 步道長約2.5公里,步程約1.5小時。

 

16.jpg

子坑山步道一隅

 

17.jpg

完善的木

 

18.jpg

曲徑通幽

 

19.jpg

拾級而上

 

20.jpg

第一座休息

步道前半段上坡梯,15分鐘可抵第一座休息亭,亭後的步道就較為平

 

21.jpg

步道旁的薹草

 

22.jpg

第二座休息

 

23_p.jpg

步道旁的山櫻花開了

 

24.jpg

山櫻花開了

 

25.jpg

展望極佳,可遠眺北投地景

 

26.jpg

子坑溪溪谷

沿著子坑溪悠然漫步前行,山林中的啁啾鳥語,不時迴盪在蓊的溪谷中,人感

分外神清氣爽。

 

27_p.jpg

佇立橋沿倚欄眺景

 

28.jpg

蓊鬱優美的林相

 

29.jpg

水圳步道

循著石階來到水圳步道,水圳路不僅平坦,又有淙淙流水相伴,腳步不由得也變得輕快

起來。

 

30.jpg

綿延的水圳

水圳沿著步道緩緩流動 讓步道愈加鮮活起來。

 

31.jpg

綠意盎然的水圳步道

 

32.jpg

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另一出入口

 

33.jpg

質觀察木

 

34.jpg

歷史文化展示牆

 

35.jpg

 

36.jpg

 

37.jpg

隨風搖曳的芒花

 

38.jpg

水月道場

當姚仁喜建築師向聖嚴法師請教想將農禪寺改建成什麼樣子?法師只提示了「空中花,

水中月」六個字,並將其命名為「水月道場」。

 

39.jpg

水月道場

水月道場為一景觀道場,清雅、樸實、幽靜而明朗,沒有太多色彩,也沒有太多裝飾

大殿前方有一長方型水池,透過光影的映照,呈現出水月道場的意象。

 

40.jpg

水月道場

大殿的建築有22根巨大的廊柱支撐,外牆則以柚木由上而下垂掛;大殿內部採用木質

地板和木質牆面構築而成,呈現出一個安靜、單純、簡約的空間

 

41.jpg

水月池畔的長廊

 

42.jpg

水月道場與其左側的開山農舍

 

43.jpg

池畔經行

 

44.jpg

水月道場側觀

 

45.jpg

農禪寺水月道場大殿

《心經》經文鏤空雕刻於坐北朝南的農禪寺水月道場大殿西側牆上,每當夕陽西下

金色的光芒自鏤空的經文字廓投射進來,便會將《心經》經文映現至大殿中。日復一

,藉由自然光影的遞嬗,映現漢傳佛教文字的殊勝,異常的莊嚴美麗,更示現了無

常的空相。

 

46_p.jpg

開山農舍 創建於民國60

東初老人創建的開山農舍目前作為紀念展示空間,農舍四周圍繞著當年東初老人親手

栽種的十株大王椰子,兀自隨風搖曳,見證了農禪寺新與舊、傳承與創新的時代演繹。

 

47_p.jpg

小沙彌 八式動禪

 

48.jpg

水月池畔的長廊

 

49.jpg

水月池畔的長廊

 

50_p.jpg

水月池畔的長廊

 

51.jpg

水月池畔的長廊一隅

 

52.jpg

綜合大樓

大殿後方兩層樓的綜合大樓,面向廣場的混凝土牆面,鏤刻整部《金剛經》五千多字

的經文。

 

53.jpg

綜合大樓

 

54.jpg

綜合大樓 《金剛經》牆

 

55.jpg

綜合大樓 法鼓書店 石板廣場

 

56.jpg

「入慈悲門」 創建於民國71

歷史建築「入慈悲門」 一處回憶的空間

 

57.jpg

歷史建築「入慈悲門」

 

58_p.jpg

入慈悲門

 

59.jpg

農禪寺 水月道場 紅燈籠

 

60_p.jpg

農禪寺 水月道場 紅燈籠

 

61.jpg

農禪寺 水月道場 紅燈籠

 

62.jpg

農禪寺 水月道場 紅燈籠

 

63.jpg

農禪寺 水月道場 紅燈籠

 

64.jpg

北投三層崎公園

位於北投中和街秀山路口旁三層崎公園,原本北投第三公墓,也是凱達格蘭族北

投社族人的墓葬地。後來北市政府進行規劃將墳墓遷移,並於民國108年將原址闢建

美麗的坡地公園供市民休憩。

 

65.jpg

搖搖洛克馬 搏浪鼓 裝置藝術

 

66.jpg

北投三層崎公園

北市政府公園處利用三層崎的特殊山坡地形進行設計運用數萬盆薰衣草、銀葉菊、

五彩石竹、孔雀草及四季秋海棠等五六色的植物作為素材,打造出一大片多層次的

花海景觀。

 

67.jpg

花海中座木道,既方便遊客能就近觀賞花海又能避免踐踏花卉。

 

68_p.jpg

美麗的彩虹花瀑

 

69.jpg

超浪漫的花海步道

 

70.jpg

北投三層崎公園

三層崎公園美麗的坡地花海景致令人驚艷,博得版富良野的美名

 

71_p.jpg

富有層次感的花坡

 

72_p.jpg

紫漾 薰衣草

 

73.jpg

薰衣草花海

 

74.jpg

北投由於地質蘊含豐富的瓷土礦,曾為重要的陶瓷產業集中地。

 

75_p.jpg

薰衣草花坡

 

76.jpg

北投三層崎公園

三層崎公園的最佳賞花期為每年的一月中旬至二月下旬

 

77.jpg

浪漫的紫漾薰衣草丘陵

 

78.jpg

紫爆 薰衣草

 

79.jpg

薰衣草

 

80.jpg

山嵐 花海

 

81.jpg

美麗的山嵐

 

82_p.jpg

美麗多彩而富有層次感的花坡

 

83_p.jpg

環景花海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沐萍 的頭像
    沐萍

    行攝匆匆

    沐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